欢迎访问平罗县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!

首页 > 新闻资讯
资讯中心
工信厅:推动工业结构改造三年行动计划(2021-2023年)​
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-01-18

推动工业结构改造三年行动计划(2021-2023年)

一、工作目标

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,坚持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重,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在巩固、增强、提升、畅通上下更大功夫,持续优化产业结构、产能结构、产品结构、投资结构。调新产业结构,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,促进优势产业向重点地区集聚,向下游延伸,向精深加工挺进,向高端市场进军;调优产能结构,去除低端低效产能,推动资源能源向资源利用强度低、效率高、效益好的地区、行业、项目集聚;调精产品结构,挖掘和引导优势特色产品市场需求,大幅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,打造一批“宁夏精品”;更加注重发挥投资引导作用,扩大有效投资,增加高效投资,提高资本效率、资源效率、环境效率和科技贡献率。到2023年,全区工业布局区域化、生产规模化、制造标准化、发展产业化特征突出,过度依赖扩大投资、依赖传统产业、依赖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明显改善,重点产业不断向产业链终端、价值链高端、技术链尖端迈进。

结构改造年度目标
——2021年,落后产能基本退出,“僵尸企业”完成出清。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(产品)1个、自治区级8个,“专精特新”小巨人企业5个。引进10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配套项目。
——2022年,落后产能退出成果进一步巩固。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(产品)1个、自治区级10个,“专精特新”小巨人企业8个。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超过60%。
——2023年,落后产能完全退出。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(产品)8个、自治区级70个,“专精特新”小巨人企业23个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较2020年提高5个百分点。
二、重点任务

(一)优化产业结构,增强产业聚集度。

时间节点:到2023年,规模以上清洁能源产业产值力争达到650亿元,年均增长20%左右;现代煤化工产业产值力争突破800亿元,年均增长15%左右;新型材料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,年均增长13%以上;绿色食品产业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,年均增长18%左右;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,年均增长25%以上。传统优势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态势基本形成,新兴产业培育取得积极进展,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。

实施重点:

1.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。高标准建设国家新能源示范区,推动风能、光能、氢能等清洁能源产业一体化配套发展,重点支持风电装备制造、太阳能电池及组件、氢能基础设施等配套产业。实施风力发电、光伏发电、新能源微电网、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系统一体化、清洁能源供暖及电能替代、新能源装备制造和运维服务基地等清洁能源产业优化工程。鼓励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,推动新能源及储能产业联合发展。探索氢能产业化、商业化,适时开展氢气制备、储运、燃料电池汽车等应用试点。(责任单位:自治区发展改革委、科技厅、工业和信息化厅、国资委,宁东管委会,各市、县〔区〕人民政府)

2.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。高水平建设宁东(国家级)现代煤化工示范区,支持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与马家滩、太阳山等地区一体化发展。实施煤制油质量效益提升工程,重点围绕α-烯烃、油蜡产业链,延伸发展高端聚烯烃、聚α-烯烃、高碳醇、烷基苯、白油、基础油、润滑油等高端产品。加快建设煤基烯烃、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,突出延伸发展通用树脂、合成橡胶、工程塑料及专用化学品、特种合成纤维和新型材料、电子化学品等下游高端产业,打造煤制油,煤基烯烃和精细化工三大产业集群。(责任单位: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、发展改革委、科技厅,宁东管委会,各市、县〔区〕人民政府)

3.大力发展新型材料产业。依托石嘴山、吴忠、中卫三大金属材料产业基地,聚焦航空航天、轨道交通、汽车、军工等领域,发展钽铌铍钛稀有金属、高性能铝镁合金铸锻件、特种钢以及锰基等多元合金材料精深加工。依托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、平罗工业园区、青铜峡工业园区,发展碳基材料产业,碳化硅领域以功能-结构一体化先进陶瓷为重点,延伸发展高技术陶瓷增材制造、膜陶瓷、电子陶瓷、发热元件、节能多孔陶瓷等功能材料;炭素石墨领域稳步推进电煅煤、电极糊、炭块等基础炭素产品的升级改造和环保达标,大力引进开发特种石墨、炭/炭复合材料、锂电石墨负极材料、超级电容器用高端产品,拓展炭素新材料应用领域;煤基活性炭领域重点发展脱硫/脱硝/脱汞活性炭、特种净水/净气等高值化应用产品。打造银川市、石嘴山市电子材料产业集群,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用12英寸高纯钽靶材、半导体级大尺寸硅材料、新能源材料、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、电子浆料、LED显示材料、工业蓝宝石、电极箔等新型高端材料,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型电容器、电位器、电阻器等产品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重点发展先进化工、高性能纤维、稀土磁性、锂电池等高端新型材料。(责任单位: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、发展改革委、科技厅、商务厅,宁东管委会,各市、县〔区〕人民政府)

4.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。打造宁夏“红”“白”“紫”“绿”特色名片,创建一批中国驰名商标、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。枸杞加工行业以中宁为核心,清水河流域和银川北部为两翼,重点扩大枸杞精深加工,支持“工厂+基地”融合发展模式,提升“宁夏枸杞”“中宁枸杞”区域品牌优势和市场占有率。乳制品行业依托银川、吴忠两大产业集聚区,重点发展高端液态奶、婴幼儿配方粉及蛋白粉、奶酪、奶油、酸奶粉等高附加值乳制品。葡萄酒产业坚持工厂酒与酒庄酒协同发展,重点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旗舰品牌,以高端酒庄酒为引领,以大众化消费为基础,形成中高端合理配置、同步发展格局。牛羊肉加工产业重点提高分级加工、分割包装比重,发展生鲜调理制品、速冻调理制品等,推动骨、血、内脏、油脂等综合利用。依托吴忠、固原、中卫绿色、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产地优势,推进小杂粮、冷凉蔬菜、花卉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,增加系列化、特色化、多品种高附加值产品供给。(责任单位: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、发展改革委、科技厅、农业农村厅,各市、县〔区〕人民政府)

5.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。扩展数字产业集群规模,支持中卫西部云基地、智慧银川大数据中心向区内外提供高性价比的云存储、云计算、大数据处理等服务,加快延伸智能终端产业链条,引进培育传感器产业。推动银川iBi育成中心、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、银川滨河智慧产业园、银川丝路经济园、石嘴山网络经济园等产业基地建设,为智能改造提供系统整体解决方案、工业APP开发、大数据分析等服务,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、工业机理模型研发应用。依托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、宁东能源化工基地、石嘴山高新区等智能化基础和条件较好的产业集聚区,建设集工业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5G应用等为一体的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,支持云计算、大数据企业落户我区。(责任单位: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、发展改革委、科技厅,宁夏通信管理局,宁东管委会,各市、县〔区〕人民政府)

(二)优化产能结构,去除无效产能。

时间节点:2021年,落后产能基本退出,“僵尸企业”完成出清。到2023年,落后产能完全退出。

实施重点:

1.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。综合运用环保、能耗、安全、质量等法规标准,严格执行差别电价,倒逼落后产能退出,持续淘汰低端低效设备。支持高耗能企业联合重组、上大压小。加大奖补力度,鼓励铁合金、活性炭等行业低端低效产能主动退出。化解钢铁、煤炭、煤电行业过剩产能,查处“地条钢”违法违规生产行为,推动产能结构调整。(责任单位: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、发展改革委、生态环境厅、应急管理厅、市场监管厅,宁东管委会,各市、县〔区〕人民政府)

2.推动“僵尸企业”市场出清。严格落实《关于深化“僵尸企业”处置工作的实施意见》中有关财政、税务、金融、土地、人员安置、债务处置方式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。对情况简单、救治无望的“僵尸企业”,依法进行破产清算和企业注销;对仍有发展前景和一定发展资源的“僵尸企业”,通过兼并重组、管理提升、技术创新等方式支持引导企业转型发展;对情况复杂、符合依法破产条件的“僵尸企业”,推动破产重整或清算退出。(责任单位:自治区发展改革委、工业和信息化厅、国资委,宁东管委会,各市、县〔区〕人民政府)

(三)优化产品结构,增强产品竞争力。

时间节点:到2023年,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(产品)8个、自治区级70个,“专精特新”小巨人企业23个,每年培育10个以上自治区新产品,打造10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、质量过硬、美誉度高的“宁夏精品”。

实施重点:

1.培育单项冠军企业(产品)。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,引导企业长期专注于细分产品市场深耕细作,持续创新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,抢占市场份额。引导中小企业走“专精特新”发展之路,实现生产专业化、管理精细化、产品特色化、商业模式新型化,打造一批“专精特新”小巨人企业。持续开展制造业领先示范企业(产品)认定工作,在装备制造、精细化工、光伏材料、稀有金属等领域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(产品)。(责任单位: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,宁东管委会,各市、县〔区〕人民政府)

2.创建“三品”示范企业。在轻工、食品、纺织、医药等消费品行业大力实施增品种、提品质、创品牌专项行动。支持企业深度挖掘用户需求,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趋势,积极开展个性化定制、柔性化生产,丰富和细化消费品种类。引导企业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,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,树立质量管理标杆企业。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,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,支持行业协会指导企业开展品牌创建、培育、宣传活动,鼓励优势品牌企业开展交流合作,提高品牌产品知名度。(责任单位: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、市场监管厅,宁东管委会,各市、县〔区〕人民政府)

(四)优化投资结构,扩大有效投资。

时间节点:瞄准产业链短板、断点,每年引进10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,滚动实施自治区“三个100”重点工业项目。到2023年,全区工业投资结构更加优化,制造业占工业投资比重提高到65%。

实施重点:

1.加大新动能培育投资。聚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,加大千亿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,优先支持清洁能源、现代煤化工、新型材料、绿色食品、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加大软投入、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力度,持续提高创新投入比例。优化投资评价体系,着重考核高技术制造业投资、民间投资等情况,提高对经济增长有实质拉动作用的有效投资比重。(责任单位:自治区发展改革委、科技厅、工业和信息化厅、商务厅,宁东管委会,各市、县〔区〕人民政府)

2.推进重点项目建设。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,每年组织实施延链强链、改造提升、节能环保、服务型制造等自治区“三个100”重点工业项目。自治区重点推动投资1亿元以上(含1亿元)重点项目,各地市重点推动投资5000万元以上(含5000万元)重点项目,各县(市、区)重点推动其他项目。按照谋划一批、推进一批、建成一批、储备一批的思路,建立动态项目库,分步实施、梯次推进。(责任单位: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、发展改革委,宁东管委会,各市、县〔区〕人民政府)

3.提高开发区投资强度。支持开发区加大主导产业投资力度,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投资流动,提高项目亩均投资强度、亩均投入产出比。围绕产业链发展方向,加大全产业链招商引资力度,着力“招大引强”,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,投资领域横向拓展。依托开发区集聚上下游企业,增强产业配套能力,推动产业向集约化集群化发展。鼓励开发区拓宽投融资渠道,积极引入第三方公司,采取托管模式建设标准化厂房和配套公共设施,负责园区开发建设、招商引资、投资运营等,为入驻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专业化服务。(责任单位: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、发展改革委、商务厅,宁东管委会,各市、县〔区〕人民政府)

三、保障措施

(一)加强政策支持指导。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结构改造的政策引导和协调服务,衔接财税、投资、信贷等政策措施倾斜支持结构改造,合理规划资源开发规模,促进资源能源优先向优势特色产业配置。深化工业园区改革,在管理运营、工业项目用地、资源配置、企业融资、财政税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,为结构改造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。

(二)深化体制机制改革。全面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,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,严格落实节能减排、淘汰落后属地责任,强化环保、能耗和电价、水价等制约手段。探索企业兼并重组的有效途径,妥善解决人员安置、资产划转、债务核定与处置、财税利益分配等关键问题。

(三)强化项目管理服务。完善区、市、县三级联动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工作机制,实施定期调度监测和跟踪服务,对总投资3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,采取省级领导和经济部门定点包抓,开展“一对一”“点对点”服务。市、县(区)制造业投资完成情况纳入自治区年度效能考核。